摘要:能源机构和投行都预测创纪录的石油供应过剩将现,油价恐崩溃至50甚至40美元,但现实却出乎意料尽管有许多预测认为全球石油供应将迅速增加,但这并未令油价走低。各大银行、能源机构和分析师普遍预计,过剩供应可能会在明年把油价拉低至每桶50美元甚至更低。然而,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依然维持在每桶约67美元,与6月底几乎持平,期货市场也未显现出过剩的迹象。麦格理全球能源策略师Vikas Dwivedi指出,
能源机构和投行都预测创纪录的石油供应过剩将现,油价恐崩溃至50甚至40美元,但现实却出乎意料
尽管有许多预测认为全球石油供应将迅速增加,但这并未令油价走低。
各大银行、能源机构和分析师普遍预计,过剩供应可能会在明年把油价拉低至每桶50美元甚至更低。
然而,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的价格依然维持在每桶约67美元,与6月底几乎持平,期货市场也未显现出过剩的迹象。
麦格理全球能源策略师Vikas Dwivedi指出,市场存在一种“谜团”:几乎所有人都预期巨大的过剩,但价格并未崩溃。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每桶47美元,而是67美元?”
国际能源署预测,2026年可能出现创纪录的每日330万桶过剩。美国能源信息署则预计,今年下半年将出现每日210万桶的过剩,明年则为170万桶。
麦格理也预测,今年底到明年初的过剩量在每日300万桶左右,雷斯塔能源预计明年平均为每日220万桶。
这些预测意味着,若生产或消费没有变化,明年的供应过剩将比2020年更严重。当时疫情重创需求,油价均价仅42美元,WTI甚至一度跌入负值。
尽管欧佩克+迅速增产,油价仍保持坚挺。
同时,主要基准原油处于“现货溢价”状态,即即期价格高于远期价格,这通常意味着市场紧张,而非过剩。
Dwivedi认为,这可能与过剩原油被储存在亚洲或海上浮仓中有关,而非在美国库欣或欧洲鹿特丹等受密切监控的区域。
“只有当这些库存出现在高度可见的地区,才会真正对市场产生冲击。”
中国在当前油市中扮演“稳定器”的角色,持续大量买入原油。
据国际能源署石油市场部门主管Toril Bosoni介绍,尽管其他地区的囤积往往被解读为利空信号,但交易员却将中国的行为视作消费增长的体现。
国际能源署预计,明年全球石油消费仅增加70万桶/日,至1.046亿桶/日,这是自2009年以来除疫情外最慢的增速。
同时,产量今年将增加270万桶/日,明年增加210万桶/日,创下1.079亿桶/日的新高。即便如此,该机构也不认为库存会增加至每日330万桶的水平。
Bosoni表示,如果供应方不调整,市场将被严重过剩所主导,最终价格必然做出反应。
部分分析师认为,过剩规模最终可能小于预期,对油价的打压也不会太严重。
Energy Aspects创始人Amrita Sen表示,该机构虽然预测明年将有每日200万桶过剩,但若欧佩克+的增产未达预期,过剩量将被下调。
“油价会承受下行压力,但不太可能跌至40美元。只要中国保持买盘,欧佩克+的闲置产能有限,价格下行空间将受到保护。”
麦格理则持更悲观的看法,认为油价可能会“迅速崩溃”。
Dwivedi强调,如果过剩规模如预测那样巨大,最终必然会在显而易见的仓储区域体现出来,届时市场将不得不承认“石油太多了”,油价随之下跌。
但他也补充道:“市场往往不会按照大家一致的预期来走。熊市需要意外的因素,而这一次却缺乏意外。”